您当前的位置 : 默认分类 > 老年健康 >
药膳应用的原则
发布时间:2016-04-08 00:00:00 来源:中国药膳研究会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施膳是辨证论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当疾病的证候诊断明确之后,确立治则与治法,再选择相宜的药膳食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辨证施膳过程,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体现,是药膳治病、健身、延年的重要环节。在临床施膳过程中,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施膳的治则也必须遵循“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 

     1.辨证施膳
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病证的差异,在保健强身、防治疾病而应用药膳时,强调辨证施膳。
    (1)根据疾病的性质施膳:病证有寒热之分,食物同样也有寒热之分。如食物中的面粉、姜、葱、蒜、羊、犬牛肉属温性;而小米、绿豆、白菜、西瓜、甲鱼属寒性。寒证应予以热性饮食,忌食生冷咸寒,外感风寒证可选食适量的生姜、葱、蒜等辛散之品;热盛份津,可选食西瓜、绿豆、梨等寒凉滋阴之品。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根据部位施膳: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饮食分为五味,五味入胃后,各归所喜脏腑和部位,分别滋养脏腑之气。五味对人体既可单独发挥滋补与相互共济作用。对于不同部位和脏腑之病,也要根据所喜所克的规律调节饮食。如《灵枢》说:“病在筋,无饮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故对于不同的病证,运用的药膳就应遵循彼此相互资生、相互制约、补偏救弊的原则,达到治疗目的。
    (3)根据正气虚损施膳:病证本质皆属邪正相争,无论病中或病后,正气必然遭到不同程度的损耗。本着“虚则补之”的原则,采用药膳补法时,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来补益精气,起到单独用药治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所以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人参汤等,均选用羊肉,人乳等补益气血、益精生髓,与药膳中的药物发挥协同作用。
    (4)病后饮食调济:病后康复期,除要顾护正气外,还应注意由于饮食不当而疾病复发或遗留后遗症。所以此时调济好饮食或药膳非常重要。既要考虑饮食或药膳的营养价值,又须顾及已衰的脾胃动能,给予营养丰富又易消化的饮食或药膳,并要少吃多餐为宜。避免由于饮食不当而使病复犯。
     2.三因制宜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辨证施膳时亦需注意三因制宜。
    (1)因时施膳: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组方施膳时必须注意,采用相适宜的方法和药膳,以减少外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如长夏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药膳宜用解暑汤。要注意“春夏养阳”。冬天阴寒偏盛,运用药膳要以“寒则温之”的治则,可选食天雄羊腿等。
    (2)因地施膳: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的差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不尽相同,所以施膳亦应有差别。东南潮湿炎热,病多湿热。宜选清化之品;西北地高气寒,时多燥寒,宜用辛润。同样采用温里回阳药膳,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带,其药量宜轻。
    (3)因人施膳:由于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组方施膳应有区别,如胖人多痰湿,宜清淡化痰,当忌肥甘滋腻;瘦人多阴亏津少,应滋阴生津,不宜辛温燥热之品;妇女在经期、妊娠、产后,常以八珍汤、四物汤等配膳;老年人气虚血衰,生理机能减退,多患虚证,宜平补,多用十全大补汤、复元汤等组方配膳;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脾常不足,但生机旺盛,应以调养后天为主,促进生长发育,常用药膳如八仙糕等。
    3.以脏补脏
用动物的脏器来补养或治疗人体相应的脏腑器官,谓之“”以脏补脏”、又称“以脏治脏”、“以形补形”。如以猪心来补养心血、安神定志;以肝来补肝明目;以猪肾来补肾益肾;以鹿筋来强筋壮骨;以鹿鞭来补肾壮阳等。另外如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獭肝、羊胆等治疗急性热病,猪脚汤治下痢,白通汤加猪胆汁急救下痢脉微重病。孙思邈用独肾汤治疗产后虚羸。朱丹溪创大补阴丸治虚损病,选用猪脊髓等等,就是这

中国药膳研究会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