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平台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功能,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公益行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更好地交流公益行业的成果和经验,善达网基于推动行业发展,更好地推动公益生态构建,开设“主编对话”栏目。
“主编对话”栏目以访谈形式,对话行业专家学者、公益机构负责人、一线公益人等,就公益行业的问题、政策、实践、经验、成果等进行传播,或者对公益热点问题进行回应。
本期对话嘉宾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俊虎,访谈人为善达网执行总编马广志。
2023年6月1日至30日,30天的时间内,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俊虎累计骑行超4000公里,赴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7省市18个地市,调研了30余家养老机构。
谈及这次“壮举”,张俊虎表示,“有一些新思考,比如政策和市场的关系、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定位、社会对老龄化的认知等。”
时隔一年,我走进位于莲花池南里22号的章丘大厦,对话张俊虎秘书长,请他结合自己的调研,谈谈中国养老公益的现状,以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经验和做法。
【对话时间】2024年5月31日
【对话地点】北京章丘大厦
最大问题:养老人才不足
马广志: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这次骑行调研?
张俊虎:关于这次调研,我有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是调研方式多样。既有传统的实地考察,以及与当地党政领导、企业负责人、工作人员等进行座谈交流,也以一名骑行爱好者身份,与普通群众、老年朋友聊聊天、拉家常。
二是调研对象丰富。30余家机构既有农村养老助餐服务点,废弃学校改建的敬老院,也有医养型养老机构和服务型企业。有蒸蒸日上的养老机构,也有濒临停业的养老机构。
三是调研成果明显。调研过程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分析当前养老服务行业和老龄产业存在的问题,有一些新思考,收获很大。
马广志:都有哪些思考?
张俊虎:首先,应建立新时代的老年人口概念,为新时代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奠定社会认知基础。我认为可以有一个类似“乐龄青年”“乐龄中年”“乐龄老年”的概念,这样可以比较精准进行市场人群定位。
其次,应综合施策,破解养老护理人员后继乏人难题。比如,可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普遍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等。
第三,适时建立全国服务热线,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建议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养老服务内容从“12349”全国民政公益热线中剥离出来,单独设立全国养老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还有,要将养老服务行业纳入经济发展大局。目前,我们只是将其列为社会建设的一项内容,而没有实现“行业”应有的经济功能,应将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行业有机融合,通过产业发展支持行业发展。
马广志:在这当中,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张俊虎:比较重要。老年服务主要分三类,一是政府提供兜底保障,二是企业提供市场服务,那些处于中间地带的老年人,则需要社会组织弥补空白、提供服务。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6万个,其中,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占44.7%。可见,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从我的调研来看,做得比较好的社会组织性质的养老机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而美”。所谓“小”,就是普遍规模不大;所谓“美”,就是管理和服务都非常到位,有责任心,生存状况相对也比较好。
当然,这些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养老人才不足。比如,我调研中发现,辽宁葫芦岛的一家养老院,院长都近70岁了,每天很辛苦。
马广志:基金会作为行业“蓄水池”,可以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张俊虎:一是资金支持。可以面向社会募集资金,为养老公益组织和机构提供经费支持;二是平台支持。通过项目合作,促进养老公益机构相互交流、互通有无;三是技术支持。通过建立智库、开展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如,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是国内首家由慈善组织发起的综合型公益性老龄事业智库机构,能更好的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老龄科学研究、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为我国老龄事业“政、产、学、研、用”高质量协调发展贡献公益智库力量。
转变观念:从“养老”到“享老”
马广志:在你看来,当前我国养老行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张俊虎:就是对人口老龄化的正确认识还不足。现在全社会普遍把“人口老龄化”简单的归结为“人口老年化”,这是不对的。
首先,老龄社会不是老年社会,而是有更深的内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要考虑我国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的老年人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将其作为设计开发时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公共场所设计、建设时要纳入无障碍设施,房地产开发时一定要有适老化内容,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时也要考虑老年人的特点,智能终端的设计也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字体要大,操作也相对简单。
其次,要摒弃传统“养老”观念,建立“享老”观念。“养老”是被动的接受,而“享老”则意味着主动的创造。比如,现在75岁以下的很多老年人,大都不需要照顾,反而可以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
前面我也提到,我们应该有一个类似“乐龄青年”“乐龄中年”“乐龄老年”的概念,针对“乐龄青年”群体,立足于“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可以开发老龄运动产业、老龄旅游产业、老龄金融产业等;针对“乐龄中年”,立足于“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可以开发老龄健康产业、老龄文化产业等;针对“乐龄老年”,则应立足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重点开发养老服务产业、智慧养老产业等。
马广志:这种观念的转变对养老公益的冲击会比较大。
张俊虎:是的。比如志愿者,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年轻人、大学生的事儿。有一次我去某地讲课,当地负责人就抱怨志愿服务工作做得不好,是因为“我们这边没有高校”。
我就告诉他们,现在有一批老年人,有经验又有能力,有时间又有热情,不正是志愿者的主力吗?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年人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想要奉献社会,体现价值。
所以,你不要总是把老年人作为服务的对象,而应该转变思路,创造机会,原来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则是“人活百岁不稀奇”,所以,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公益项目,积极主动地“享老”,这才是未来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废物式养老”,毁了中国一代老年人。这种情况不应再发生在新时代。
马广志:多位专家认为,社区慈善是未来慈善发展的重要方向。民政部也提出“推动构建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社会组织如何才能做好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做好养老公益项目?
张俊虎:中国式养老呈现的格局“9073”或“9064”,也就是约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7%左右依托社区支持养老,剩余的3-4%的老年人才由机构养老。
从这个角度讲,社区肯定是养老的主阵地。社区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一方面为社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另一方面,要把社区的老年人组织起来,为他们继续发光发热、为社会做贡献搭建一个平台。比如,在组织健康老年人照顾特别困难的老人,真正实现“互助式养老”方面,社会组织大有可为。而且,这样也能解决养老护理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同时也降低了社区护理成本,使有刚性需要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得到照护。
目前,很多社区社会组织都进行一些探索,也产生了一些好的模式,但还是缺乏一种真正科学、有效的“互助”机制和平台,让低龄健康老年人能够参与其中,也乐意参与其中。
未来发展:把健康老年人组织起来
马广志: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目前有哪些品牌公益模式?
张俊虎:养老公益项目的设计开发,一是要找到老年人的需求,二是找到供给方。目前,我们基金会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牌公益项目。
“乐龄陪伴”工程项目,主要为广大农村留守老年人及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心理关爱等服务,去年获得“中华慈善奖”。
“情暖老兵·守望相助”公益项目,在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指导下,重点围绕生活存在特殊困难、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退役军人,以及困难退役军人家属,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开发实施“守护光明”“听障关爱”等重点项目,用心、用情、用专业扎实开展帮扶援助,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乐龄志愿服务项目,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动员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等涉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等多方面服务。同时,我们也在探索在各地社区、养老机构建立“乐龄志愿服务站”,吸引更多社区社会组织参与进来,我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老年人“老有所为”同“老有所享”“老有所养”相结合搭建平台。
其他的还有“乐龄健康”“乐龄文化”等公益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筛查、书法绘画等服务。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还承担了中国老年艺术团的日常工作。
马广志:国家一直重视老年助餐服务,多部委也联合发布了《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基金会在这方面有什么探索?
张俊虎:我们在这方面有些探索,主要包含在“乐龄陪伴工程”里面,以前重点是在农村。现在城市社区也有一些探索,主要是支持一些社会组织建设老年食堂或老年助餐点。因为城市老年助餐服务,目前更多的是各地民政部门主导推动。
马广志:受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水平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社会组织在农村开展养老公益项目,您有什么建议?
张俊虎:农村养老确实是短板中的短板,由于普遍存在的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我认为目前还缺乏非常有效的模式。我们基金会设计实施的“乐龄陪伴工程”,就将“社会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作为重要目标,从农村老年人非常现实的刚性需求——助餐入手,然后再根据各地实际,逐步拓展到生活照料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权益维护服务、亲情关爱服务等服务。
做好农村老年人养老公益服务,首先要发挥党支部力量,他们可以把老年人统筹起来。其次要有社会的关注。比如对于助餐服务,我们早在2019年就提出可以老人出一点、基金会资助一点、政府补贴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思路,多方整合资源,确保“乐龄之家”可持续运营。有的地方还探索出“老年人挣一点”,组织老年人开展制作民俗食品、发展养殖业、种植(出租)老年田、进行菌菇采摘、清扫卫生等创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运营经费的不足。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老年人自己出一点。人们常常说,免费的才是最昂贵的。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降低老年助餐的运营成本,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老年人对于助餐是“惠民工程”而不是“社会福利”的认识,提升满意度、减少矛盾冲突,推动老年助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发挥低龄健康老年人的作用,采取互助养老的模式,倡导老年人自我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人力费用,也能提高服务农村老年人的水平。
另外,也要发挥乡情的作用。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有家乡情结,成功人士也有回报家乡的想法,可以把这些人的力量组织起来发挥作用,当地人解决当地的问题才是长久之道。
马广志:最后,请谈谈对未来养老公益行业的展望。
张俊虎:首先是大有可为!社会组织必将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完全可以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享老”模式。前提是要转变观念,否则还是发展不起来。
其次,可以探索“老”和“小”相结合的模式。最典型的做法是将农村、社区的儿童托管与老年活动结合起来,也可以是幼儿园和养老院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增加两个不同年龄段互动的机会,小孩能从中学会与老人相处,老人能够从孩子那得到关注。同时,也能够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最后,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就是一定要把健康的老年人作为人力资源,把他们组织起来做公益、开展志愿服务等,这是未来养老公益方向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