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李宝库
2014年9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有着悠久历史的太谷县,召开第七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非常高兴。首先,我代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顾秀莲副委员长非常关心我们的工作,因为繁忙今天不能到会,但明天还将亲临会场,发表重要讲话,对老年心理关爱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
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将心理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老年人自己手中”。我看这个主题非常好。现在老年人都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但对心理健康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心病不是病,也缺少自我调节的方法。因此,我们组织有关专家、一线工作者与老年人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这次大会共有近200多名各界人士参加,收到论文230多篇。大家从不同角度,很好地总结出老年人自己把握心理健康的体验并积极进行理论研究,为开好本次会议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面,我谈两个观点,供参考:
第一、提高对老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关系的认识。
健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只有身、心都健康,才能保证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才能有益于健康年龄的延长。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都良好的状态”。现代医学对健康的理解远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它的全面含义包括着体格健壮、心理健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和谐发展的新观念。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如行云流水,来自自然,回归自然。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这个自然规律。为保障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大家就要提高对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由大脑统一指挥、各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容易使人患生理疾病。美国哈佛大学一些学者用了40年时间,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由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把握好自己的心情。
第二、加强老年心理健康自我调节能力,是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保证。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们轻轻松松地度过离、退休后的岁月,使其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能够同步得到改善,由这两个“健康”保驾护航,安稳地抵达生命的彼岸,这是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也是一些老年人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到了老年,能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遇到问题会自我调节,不为世事所困扰,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就会眼界开阔,虚怀若谷,心态平和,宠辱不惊。同时呢,仍然去积极进取,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每一位老年朋友,都应该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不断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把心理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年人,一般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和展现自己个性,并且和环境和谐相处。同时,还要善于不断地学习,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社会工作和文化娱乐活动,量力而行,老有所为,多做善事,在为善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美好的人生。
同志们,朋友们,在座的大多数同志都进入了老年,我们一定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活到老,学到老,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最后,把我写的一首“为善乐”的小诗献给大家,和大家共勉:
万善德为本,
百行孝当先;
古今多少事,
教人结善缘;
善者有善报,
恶者以恶还;
善恶隔千里,
差在一念间;
日日都行善,
快乐每一天;
人人都行善,
世界多灿烂!
谢谢大家!